引言
Foreword
当mRNA巨头们凭借新冠产品快速完成原始积累后,加速扩张步伐,过得风生水起时,国内的mRNA新秀似乎低调了许多,他们过得如何了?
“mRNA赛道并没有所谓的大起大落。整个mRNA赛道借着新冠“出圈”后,至今受关注的程度会比2016年要好得多。总结来看,它的发展符合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发展曲线。”斯微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航文表示,借着“新冠”打开的大门,未来mRNA平台的后续产品会持续地踊跃出来。
采访|嘉宾:
· 斯微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航文
采访|媒体:
· 猎药人俱乐部&E药经理人
访谈纪要
Q1:过去三年,mRNA技术在新冠加持下如火如荼,今年这个赛道有什么变化或不一样的感受?
李航文博士:mRNA技术是先进生物技术中最终成功转化成解决临床需求的产品的范例,特别是mRNA新冠疫苗为创新产品转化提供了楷模。借着“新冠”打开的大门,未来mRNA平台的后续产品会持续地踊跃出来。
Q2:从2016年回国开始做mRNA,斯微生物经历了从冷到热,又从热到冷,您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李航文博士:保持平常心,保持对科学、创新的追求。mRNA技术平台背后蕴藏了颠覆性的创新、迭代性的技术特点,技术壁垒相当高。这正是斯微生物在2016年,行业对mRNA技术关注度不高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选择该领域进行开发的原因。
mRNA行业并没有所谓的大起大落,整个mRNA赛道借着新冠“出圈”后,至今受关注的程度会比2016年要好得多。总体来看,它的发展符合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发展曲线
Q3:2016年为什么会那么坚定地选择mRNA技术做开发呢?当时这一细分领域国内的研发情况如何?
李航文博士:回想起来,最重要的是内心要有强大和坚定的信念。其实早在2015年,我们在海外明显感觉到mRNA技术的潜力,以及它喷薄而出的势头。
具体来说,mRNA技术和siRNA一脉相承,它的递送源于siRNA技术。为什么我们判断2016年是喷薄而出?首先,BioNTech和Moderna开始崭露头角,在BD交易上大放异彩,屡屡创下Biotech的融资记录,并且他们的个性化肿瘤疫苗开始往产业化方面推进。另外全球首个由LNP(脂质纳米颗粒)递送的siRNA药物成功上市,验证了用LNP递送的可能性。
恰逢当时我们研制的LPP(脂质多聚复合物)递送平台在动物实验上取得了POC(概念验证)。基于对mRNA技术全球发展趋势的判断,加之当时国内mRNA技术研究的空白状态。怀揣着帮助国家填补空白的初心,希望将先进的mRNA技术带回国内,拉平国内与海外的差距,也希望有更多更好的国产mRNA药物和疫苗可以造福中国老百姓,所以当时坚定地选择了回国做mRNA技术开发。
Q4:当时siRNA同样是一个选择,在siRNA和mRNA之间犹豫过吗?
李航文博士:我们很坚定。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国内当时已经有瑞博、圣诺等在开展siRNA药物的开发;二是我们的创始团队背景和情怀决定了斯微生物的选择方向——肿瘤,而siRNA的主要方向是代谢和遗传病。
Q5:今年国内获批的首个mRNA疫苗,不是你们也不是沃森/艾博,是否会影响您对研发的再认识?
李航文博士:首先,国内有第一个上市的mRNA产品,对于整个mRNA领域来说都是好事,因为这代表药监部门接受了mRNA技术。第二,像石药集团这种老牌药企加入mRNA的开发,恰恰证明了mRNA的魅力所在。第三,这件事就像鲶鱼效应,让mRNA这池水“活了”起来。
复盘来看,我认为以技术为主导的Biotech,要学习美国追求技术的意识,也要学习国内追求资源和效率的打法,将两方的优势结合起来。
Q6:您之前提到,疫情后有种现象,中国做mRNA路线增加到一百多家,而国外没有明显增长。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对于mRNA技术发展来说,是个好事情吗?
李航文博士:这不仅仅是mRNA领域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新药开发现象的缩影。无论在哪个细分赛道,中国基本上呈现出“多而不强”的特点。
Q7:大额的投融资对企业来说实则是双刃剑。以mRNA公司的融资为例,资本很多的估值是给到了新冠疫苗,当新冠疫苗泡沫破了,投资人肯定会施压于企业,企业甚至有可能会改变航向。重来一次您希望类似的机会再现吗?
李航文博士:首先,任何事情都是利弊共存。第二,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是永恒的,有资金终归是好事。第三,如果条件允许,还是需要甄别与公司的匹配度如何。资本和产业最好的情况是互相借力、互相成就。作为企业家,最好是能找到与自己的企业相互匹配的人和资本,能理解行业、与行业长期相伴共存的资本。
Q8:相比科学家或者专门研发的工程师,投资人看到的技术层面还是有所差距,这是否意味着从根本上投资人很难去具备比科学家更长远的思维?
李航文博士:首先,投资人和企业家、科学家都需要不停学习,我不认为科学家一定会比投资人看得更长远。第二,科学家和投资人看问题的角度确实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并非知识上的差异。第三,投资人和企业家应该尽可能去换位思考。另外从资本来讲,不仅仅是投资,更好的办法是和企业家共同成长,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获得更大的价值释放。
Q9:您曾提到斯微生物是mRNA领域的黄埔军校,这一定程度意味着我们的人才流失,您是如何看待这种人才流失的?会难过吗?
李航文博士:总体而言,眼光要积极往前看,向内看,自己要更好更强。人才流失时内心有些遗憾,无可避免,但我们并不会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更多的还是从长远、从大局看,让团队更有战斗力。
Q10:在中国,做第一批的“拓荒牛”的确很难。好在行业的导向是鼓励“无人区创新”,斯微生物是代表,从您自己的角度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李航文博士:还是内心要坚定,一旦认准了创新这条路,就不要轻易地被市场干扰和影响。一方面你要坚信走“拓荒牛”这条路,只要你脚踏实地地去解决每个问题,必然会获得技术上的回报;另一方面,你也要坚信能找到志同道合的资本,抱着长期主义的思想去陪伴我们这些“拓荒牛”成长。
整个生物医药产业放到历史长河中,永远是个马拉松,不是50m或者100m的赛跑,一个企业要坚持到终点才算赢。
Q11:mRNA新冠疫苗海外接受度很高,但海外疫苗巨头如GSK、强生似乎未深入这个赛道,反观国内对mRNA新冠疫苗的获批与使用会更谨慎,但多家疫苗企业已纷纷布局。您认为国内外mRNA行业发展的差异有哪些?
李航文博士:客观地来说,国内和海外的mRNA企业确实存在差距。我认为差距主要来源于资金和临床两个方向,这两个方向是相辅相成的。
国内一方面要求mRNA公司要赶超欧美,但也要看到国内mRNA公司实际拿到的资金与欧美先进mRNA企业相比是存在差距的。临床方面,Moderna有一百多个管线,BioNTech通过BD疯狂拓展,都是有资金在支撑。
从技术上来说,斯微生物在整个生产工艺和递送系统上都有全球专利,毫不讳言在这一方面我们与全球并无太多差异。
Q12:公司基于纳米脂质递送LPP平台在肿瘤治疗性mRNA疫苗布局广泛,今年3月的IL-12非复制mRNA瘤内注射剂申请的IND已获受理,作为一种新型mRNA疫苗,您认为国内临床申报最需要注意哪些关键点?对于LPP平台,相比传统的LNP平台有何优势?
李航文博士:递送平台等于回归了mRNA技术的本质。LPP递送系统是国际上第一个绕开了LNP专利的递送系统,获得了安全性和有效性地验证,成为与LNP并驾齐驱的mRNA主要递送平台。至于差异,我认为,二者同宗同源,可以用“堂兄弟”或者“表兄弟”的关系来形容二者,LNP能发挥的作用LPP也能实现,但LPP专利权属比LNP要清晰得多。
斯微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李航文博士于美国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获得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药理及临床治疗系助理教授。已在RNA治疗、癌症免疫治疗领域拥有近20年的研究经历。李航文博士曾连续获得美国国防部的项目资助和奖项,现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担任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