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填补领域空白到赛道领跑,斯微生物始终致力于让mRNA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多种药物和疫苗研发,正在将后新冠时代mRNA药物蓝图变为现实。
在李航文身上有很多“标签”: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留美药剂学博士、得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助理教授、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特聘研究员、创新企业董事长……但是,他最喜欢的还是“亚洲第一家专注于mRNA创新药物研发和生产的平台型企业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这个身份。
斯微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01科技兴邦,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拿到博士学位的那一天,李航文自己或许也没有想到,20年后,他会以这样的角色在国内mRNA这个当下最受关注的赛道中领跑。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是世界公认的权威肿瘤专科医院,李航文在这里获得博士学位,而后一直专注于RNA疫苗、药物和肿瘤免疫的研究,曾两次获得美国国防部颁发的博士奖项。尽管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屡有建树,但身在海外的李航文始终心系国内相关医疗科技的发展。或许正是由于这份牵挂,才使他机缘巧合地走上了另一条发展道路。
改变发生在2016年。彼时,mRNA技术正在美国蓬勃发展,脂质纳米颗粒(Lipid nanoparticle,LNP)递送技术及核酸序列修饰技术取得新进展,给mRNA行业发展注入动力。对比之下,国内在相关技术领域依然留有空白。
凭借多年科研经历积累的强大专业背景以及对行业的认知,李航文洞见趋势,意识到国内mRNA市场存在巨大发展潜力。他与一群同样毕业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博士一拍即合,决定将先进的mRNA平台技术带回中国,填补国内该领域的空白。
“让mRNA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多种药物和疫苗研发,造福中国老百姓,也期待中国的创新药造福世界。”这是李航文与创业团队最初的想法,也是最终的追求。想好了,那就行动,白羊座的乐观热情、敢做敢当、勇往直前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显现。
02科学之路与君子之道
后来有朋友不止一次跟李航文提到,他们当初的决定很有汽车品牌凯迪拉克那句著名的广告语——“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的魄力。2016年,李航文放弃了包括辉瑞在内的多家垂直领域内知名公司的邀请,毅然回国,扎根上海张江药谷。
于是,国内首家、全球领先开展mRNA创新疫苗研发生产及纳米脂质体包裹递送技术服务的平台型创新药企——斯微(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斯微生物”)正式成立。
“斯微”这个名字的由来跟李航文的研究经历有关。他在美国时长期专注于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相关的微小核糖核酸(micro RNA)研究,其中的stem有“茎、干”的含义,寓意任何一件事的基石,即取stem的第一个音节“斯”,“微”则取自“微小核糖核酸”。因此,斯微生物英文命名为stemirna,即“stem+RNA”。
斯微生物是中国第一家既有治疗性药物又有疫苗的公司,除了要从技术上打破欧美对mRNA的行业垄断之外,还有一系列产业化问题需要面对,创业难度可想而知。要解决这些问题,靠的不只是信念,还需要有创业者的无畏和企业家的眼光。
首先要解决的是资源和人才的问题。作为上海科创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张江药谷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高度聚集生物医药研发创新集群,也吸引了一大批高端人才。得益于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以及浦东生物医药研发、创业的环境,李航文快速聚拢了国内首批相关领域的人才,组成斯微生物的研发团队。
接下来,斯微生物便开始迅速着手搭建mRNA技术研发平台,并投入mRNA个性化肿瘤疫苗的研究。
03突破平台技术,“脖子”自己说了算
通俗来讲,mRNA,即信使RNA,是连接蛋白质与基因的桥梁,相当于翻译基因信息、提供蛋白质合成模板的“指导手册”。制作这份“手册”绝非易事,要完成基因测序、设计合成、化学修饰等多个步骤,等到确定分子结构后,再包裹特定递送物质,而后蛋白质会完成相应识别、结合功能。
能够让上述流程完整进行,才算真正突破了mRNA技术壁垒。其中,递送系统就是mRNA分子技术中关键的“卡脖子”问题。
作为中国乃至亚洲成立最早的mRNA创新型平台企业,斯微生物始终坚持源头创新。在回国创建公司的第二年,李航文便果断与时任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附属休斯敦卫理工会医院教授、肿瘤中心转化医学部门负责人沈海法建立了联系,并拿到沈海法研发的新型脂质体纳米材料(lipopolyplex,LPP)递送系统的独家专利归属权。
LPP递送系统是一种以聚合物包载mRNA为内核、磷脂包裹为外壳的双层结构LPP纳米递送平台,其优异的树突状细胞靶向性可以更好地通过抗原递呈激活T细胞的免疫反应,并能够随聚合物的降解逐步释放mRNA分子,达到更优异的药物表达效果。
斯微生物自此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LPP mRNA平台技术,是国内唯一获得国际授权的mRNA递送系统专利,也是国际上第一个经验证非LNP的mRNA递送系统,打破了海外mRNA疫苗LNP递送专利限制,为mRNA疫苗和药物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于对国内mRNA发展前景的看好,以及对斯微生物在该领域的专业实力的认可,2022年初沈海法毅然关闭了美国的实验室,开启归国创业模式。沈海法也成了斯微生物的联合创始人,并带动了一批博士、博士后回国加入mRNA研究中。
高层次人才队伍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对人才的珍视是李航文一直以来的坚持,斯微生物也因此成为业内知名的“mRNA黄埔军校”。在成立后的7年里,斯微生物引进并培养了一批关键技术领域的高水平科研人才,他们有的已经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有的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前沿课题,为推动国产mRNA药物和疫苗研发作出了突出贡献。
04眼光放远,产业化发展是必经之路
作为斯微生物的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尽管把自己安排得几乎全年无休,但对于团队成员,李航文更多的是培养和关爱,始终秉持“与斯同行,见微知著”的企业发展宗旨,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各种平台,为员工争取更多提升的空间。新冠疫情时期,李航文更是以身作则,与100多名员工一起驻守公司,以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团队的凝聚力就是这样一点一滴集聚起来的。
05方兴未艾,坚定走向未来
斯微生物成立后的前4年,公司80%的精力在肿瘤研发上,剩下20%才是传染病。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把斯微生物推到了发展转折点。由于传染病疫苗与肿瘤药物是两个不同的研究方向,如果选择专注mRNA疫苗,就意味着要暂停肿瘤研究,加之疫情发展迅速,留给企业决策的时间不多。李航文决定放手一搏,将全部精力投入新冠疫苗的研发。
事实证明,企业家的眼光和魄力在关键时刻经受住了检验。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李航文领导的斯微生物作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苗研发专班的mRNA疫苗研发牵头单位,首次将人工智能(AI)算法应用于mRNA疫苗序列优化及设计,提高了mRNA表达和效果的稳定性。斯微生物还推动LPP递送系统的产业化和临床验证工作,使LPP成为国内首个经临床验证并打破海外mRNA疫苗LNP递送专利限制的递送系统。
一系列mRNA新冠疫苗领域的“卡脖子”技术相继被突破,斯微生物也真正实现了国产自主mRNA新冠疫苗开发,实现了99%的mRNA新冠疫苗国产化。2021年1月初,斯微生物获得了mRNA武汉毒株新冠疫苗的临床批件,并于同年3月启动了Ⅰ期临床试验。为了应对病毒的不断变异,斯微生物在研发过程中不断调整策略,进行了针对变异毒株的疫苗研发,并于2022年4月获得了临床批件。
目前,斯微生物基于自主知识产权LPP递送系统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在老挝获得紧急使用授权,Ⅲ期临床结果显示其具有优于海外mRNA疫苗的安全性数据和相当的免疫效果。目前,该款疫苗已提交国内紧急使用授权申请。
同时,斯微生物还合作开发了国内首个高通量微流控仪器设备,并主导完成了年产4亿剂mRNA疫苗产能的GMP车间建设。目前,斯微生物共建立了5万平方米的mRNA疫苗生产基地,可实现20亿剂原液产能及4亿支灌装产能,是目前亚洲最大的mRNA疫苗生产基地。
在李航文的带领下,斯微生物成立8年,在mRNA领域进行了拓荒式的探索,成功搭建了mRNA药物从AI设计、合成、制剂、质控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技术平台,见证了mRNA技术在国内的迅速崛起和飞速发展,显示出了李航文的商业勇气和战略眼光。
随着疫情结束,“mRNA+疫苗”逻辑逐渐遇冷。但是,作为平台性技术,mRNA能够用于肿瘤治疗、罕见病治疗、基因编辑、蛋白质补充疗法、传染病预防以及免疫治疗等领域,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潜力巨大。
李航文坚持对mRNA技术赛道保持理性期待。除了一系列传染病(如新冠感染、流感等)以外,他领导的斯微生物开发了肿瘤、罕见病等领域的mRNA疫苗及药物,布局了近20条传染病和肿瘤治疗的管线。其中,科技部支持的肿瘤治疗性疫苗的递送系统开发及转化研究项目已开发出了国内首个基于mRNA的个性化肿瘤疫苗。该个性化肿瘤疫苗已在澳大利亚开展Ⅰ期临床。
与8年前毅然回国时一样,李航文和他的斯微生物初心不改。“我们希望,以斯微生物为桥梁,与产业链各方实现共创、共享、共赢,共建更加美好的未来生物医药。我们期待有更多人才继续加入斯微生物,共同绘制后新冠时代mRNA的药物蓝图,为全世界的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健康和治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