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彰显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活力,“张江药谷”微信公众号推出全新栏目——【药谷新锐】,特邀张江药谷的新锐企业展开深度对话,解码创新。本期,我们将对话斯微生物创始人、董事长&CEO李航文博士,听他讲述在mRNA领域的“拓荒”式探索之路。
如果要列举近三年最受关注的技术,mRNA(信使核糖核酸)必榜上有名。
早在20世纪70年代,匈牙利科学家卡塔林·卡里科就率先开展了早期的mRNA研究。此后几十年,科学家们开始尝试将mRNA技术用于疾病治疗。“上世纪90年代,mRNA药效被初步证实。”斯微(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斯微生物”)创始人、董事长&CEO李航文博士介绍。
斯微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李航文博士
挑战:资源稀缺,专利封锁
mRNA有着“体内药厂”之誉。在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人类机体逐步建立了有效抗病毒的机制。当微生物进入机体,免疫细胞能够精准识别不同形状、大小和组分的细菌和病毒。
mRNA治疗,即参照生理性mRNA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将合成的mRNA分子通过脂质纳米颗粒等技术递送到细胞中,促使细胞生成通常由病原体或癌细胞产生的特定蛋白质,刺激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反应,从而识别和摧毁相应的病原体或癌细胞。
但与DNA等寡核苷酸药物相比,mRNA的单链结构使其极不稳定。同时,环境中无处不在的RNase酶也给mRNA研发、生产、制剂、储存等各个环节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此外,自身携带负电荷,穿过表面同为负电荷的细胞膜递送亦是难题,所以需要特殊的修饰或包裹递送系统才能实现mRNA的胞内表达。
这也导致了在mRNA被发现的前几十年,科研人员并未成功将其研发为新药物的原因之一。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mRNA序列修饰逐步克服了mRNA的稳定性问题。但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使修饰后的mRNA进入到机体特定的细胞和组织之中。“可以说,mRNA药物最终在临床发挥药效的程度,取决于这个递送系统是否高效。”李航文表示。
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mRNA疫苗递送手段是脂质纳米粒(Lipidnanoparticle,LNP)。三大mRNA疫苗巨头企业,Moderna、CureVac和BioNTech均采用了LNP递送技术。
“但LNP存在很多专利封锁,这也造成了mRNA递送系统的IP资源一直稀缺。”李航文坦言。
迎难:打破垄断,打造中国IP
2016年,李航文放弃了包括辉瑞在内的好几个offer,回国来到张江创立了斯微生物。彼时,mRNA技术在国内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总要有人率先进入这个行业,进行‘拓荒’式的探索,谋求创新发展。”斯微生物也因此成为国内第一家专门研究mRNA的企业。
“在递送系统上,目前公司已拥有独家自主知识产权的LPP递送平台。”李航文介绍,LPP是“核与壳”结构的纳米递送平台,一种以聚合物包载mRNA为内核、磷脂包裹为外壳的双层结构,它能够在递送时更好地包裹和保护mRNA,并随着聚合物的降解逐步释放mRNA分子,从而更精准地传递mRNA药物。
✔高安全性、高精准性也让LPP成为国内唯一获得国际授权的mRNA递送系统专利,这也是国际上第一个经验证非LNP的mRNA递送系统,并在欧洲多个国家注册生效。
斯微生物自主知识产权LPP递送平台
在李航文看来,mRNA技术实际上就像“活字印刷术”,它可以快速编码。“如果把mRNA药物比作活字印刷术,平台技术就是活字印刷术的模板。现在,整个模板我们已经做好了,包括递送系统。研究人员可以根据这个模板,递送你的mRNA目标药物,中间的药物种类可以根据需求去改变。”
这也意味着,将mRNA编码的不同蛋白,例如可用于肿瘤治疗、罕见病治疗、基因编辑、蛋白补充疗法、传染病预防等领域的药物,都能实现精准、安全的递送。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对新疫苗技术的需求推动了全球核酸疫苗技术的成熟和产业化。
2020年初,基于在mRNA领域多年的沉淀,斯微生物紧急启动了新冠mRNA疫苗研发项目并完成了所有候选疫苗的药效学研究。2021年1月,斯微生物的mRNA新冠疫苗获得临床试验批件,成为国内第二款进入临床阶段的国产mRNA新冠疫苗。
现阶段,斯微生物自主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已在老挝获批紧急使用授权(EUA),并在老挝完成临床III期入组。
为深入推动两国经济交流和mRNA技术的研发,斯微生物同时在老挝投资搭建了5000多平方米的疫苗生产工厂,计划年产能可达2000万剂次疫苗,这是斯微生物第一个海外疫苗生产基地。
今年2月,斯微生物在位于张江科学城南部天慈中商生物医药生产基地内建立mRNA疫苗生产线项目,总面积约22000平方米。该项目功能以mRNA疫苗研发生产为主,具备完整的mRNA疫苗生产线,打通了企业从研发到生产全链条一体化。可以说,从Biotech(以研发为主)迈向Biopharma(集研发、生产、商业化为一体的公司),斯微生物每一步都走得坚定有力。
斯微生物天慈mRNA疫苗生产基地
梳理mRNA产业链,主要分为3个环节,分别是上游原材料、中游研发和生产制造环节以及下游的流通运输:从产业链价值来看,斯微生物作为mRNA领域的极具创新能力的生物技术企业,处于产业链中最核心的环节。
在研发环节
基于自主知识产权,斯微生物开展了多个治疗领域的应用(肿瘤免疫学,传染性疾病等)和20余条产品管线的开发,涉及的核心技术专利(例如序列设计、LPP递送系统合成)行业壁垒最高,在价值链中的占比较大;
在生产制造环节
斯微生物建立了近50000㎡的mRNA疫苗生产基地,打通mRNA疫苗规模化生产工艺,突破mRNA新冠疫苗的产业化瓶颈,可实现20亿剂原液产能及4亿支灌装产能。此外,斯微生物关键物料实现了近100%的国产替代。
斯微生物疫苗生产线
以上布局,都让斯微生物在mRNA赛道上一路抢跑。
布局:全面前进,拓宽mRNA药物边界
新冠疫情加速了mRNA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但新冠mRNA疫苗只是整个mRNA药物的起始。未来,mRNA药物很可能成为与小分子药物和抗体药物比肩的一大类药物。
在新冠疫苗之前,mRNA技术就一度被用于探索肿瘤治疗的新型疗法,即以mRNA技术发展的个性化肿瘤疫苗。所谓个性化肿瘤疫苗,是指用患者肿瘤组织进行基因测序,根据测序结果为患者量身定制一套肿瘤新生抗原。“一旦个性化肿瘤疫苗取得突破,将把肿瘤的免疫治疗带到高峰。”李航文说。
此外,mRNA技术也将在其他领域起主导作用,例如与CAR-T结合、蛋白替代疗法、细胞疗法、基因治疗等。
“依托LPP纳米递送专利技术,我们也在肿瘤治疗、抗体药物、动物保健、蛋白替代疗法以及医学美容等领域进行了全面布局。”李航文介绍。
今年3月16日,斯微生物宣布,其递交的编码细胞因子IL-12的非复制mRNA瘤内注射剂SW0715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获得CDE受理。这也是斯微生物在mRNA肿瘤治疗领域,继2022年在澳大利亚开展mRNA个性化肿瘤疫苗临床试验后获得的中国首个IND申请受理。
据李航文介绍,SW0715注射剂拟用于末线、无有效治疗手段的浅表晚期实体瘤(例如黑色素瘤、头颈癌、乳腺癌),或深层晚期实体瘤(例如非小细胞肺癌、胃癌、结直肠癌等)的治疗。
探索:拥抱AI,推出更多Best-in-Class
当下,AI已在各个领域掀起浪潮。在生物医药领域,AI在研发提速、增效降本等方面的潜力迅速展现,AI智药已成为生物医药产业的主流趋势。
“斯微生物也积极拥抱AI,加速新药研发的进程。”李航文表示,去年4月,斯微生物携手百度研究院扩大线性mRNA算法优化研究,加快疫苗研发速度。除了新冠mRNA疫苗之外,该算法还适用于包括传染病、肿瘤和罕见病在内的各种mRNA疫苗或药物序列的优化设计。今年5月2日,斯微生物将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综合性期刊《Nature》正刊上,极大地促进了AI和生命医药领域相互赋能、融合。
相关论文(来源:Nature)
“与百度AI算法的联合,将为公司在研管线和RNA平台带来更大的提升,助力我们推出更多Best-in-Class的产品,为传染病及肿瘤患者创造更多治愈奇迹。”李航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