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想到,在2020年那场新冠疫苗竞赛中,最先杀出重围的会是mRNA新冠疫苗。
仅仅一年之前,mRNA还不是有公众吸引力的科学术语,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批准过mRNA疫苗。
2020年,因为疫情的突如其来与mRNA技术的快速响应(在所有的新冠疫苗中,mRNA为进展最快的路线),这项技术开始从“边缘技术”蜕变为“核心技术”,成为市场和资本的热点。
*按照以往做疫苗的方式,从开始处理患者样本发现突变到疫苗制成给药,符合 GMP 要求的按需生产的总体时间约为 3 至 4 个月,而mRNA只需约 63 天,在时间和成本上具有优势。
这样的变化,当时在大多数人看来,颇有些不可思议,但对李航文博士而言,虽迅速却不突然。
“在2011年,我就对mRNA 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当时我也看到了mRNA药物和疫苗已经在美国开始蓬勃发展,所以我十分坚信mRNA市场会有不错的前景。”李航文博士说。
斯微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李航文博士
李航文博士毕业于M.D Anderson癌症中心,曾任M.D Anderson癌症中心药理及临床治疗系助理教授,连续获得美国国防部的项目资助和奖项。现任同济大学东方医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疫苗行业协会疫苗国际合作促进分会委员和中国疫苗协会核酸疫苗分会常任理事。
除此以外,李航文博士还有另一个身份:斯微生物的创始人、董事长兼CEO。2016年,因为对mRNA技术的看好,及希望填补当时国内mRNA技术平台发展的空白,他放弃了包括辉瑞在内的好几个offer,回国创立了亚洲第一家专注于mRNA创新药物和疫苗研发的公司——斯微生物。
实际上,李航文博士早年间对mRNA技术发展的预测并不完全准确。
“虽然2010年时我就看好mRNA技术的潜力,但我没想到在这项技术上最先取得突破的是新冠疫苗,我总以为肯定还是肿瘤。”李航文博士曾向其他媒体表示。
因此,斯微生物发展的前四年,80%的精力都在肿瘤研发上。2017年,斯微生物开始在国内做个性化肿瘤疫苗-PCV。2018年,通过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斯微生物实现了首例病人给药。2019年,志愿受试者初步显示出疗效。
这些积累,为斯微生物2020年快速切入新冠疫苗积累了扎实的基础和经验,让其成为了国内mRNA新冠疫苗研发的主力军。
不过,随着疫苗渗透率的持续提升,及人们对新冠疫苗需求的降低,mRNA领域的入局者都在积极探寻新的方向。斯微生物也不例外。
那么,斯微生物作为国内最早开展mRNA药物研发生产的企业,将凭借哪些独特优势持续发力,又有着怎样的规划?佰家言团队就相关问题对李航文博士进行了采访。
深厚的技术积累
是拓宽mRNA技术应用的有力支撑
事实上,除上文所述,选择成立斯微生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便是李航文博士在2015年时就看到mRNA药物递送系统的改进有了重要突破,“在2015年,沈海法博士发明的LPP纳米递送系统应用于mRNA肿瘤疫苗的初步动物实验数据出炉,小鼠实验成果喜人。”李航文博士提到。
*沈海法是世界上两种主流递送技术之一——LPP递送技术的研发者。2015年9月,沈海法和同事撰写的LPP递送系统综述《克服药物输送生物障碍的纳米颗粒设计原理》在顶级学术期刊
mRNA 疫苗稳定性较差,且难以穿过细胞膜,设计能够保护 mRNA 疫苗并将其运送到靶细胞发挥作用的递送系统对发挥mRNA疫苗药效至关重要。
总体上,mRNA 疫苗递送系统需要达到以下几个要求:包埋效率高且能保护mRNA不被水解酶降解;能将疫苗递送至靶细胞,并高效地释放 mRNA 至细胞质进行翻译;毒性小,不使机体产生严重炎症反应或毒副作用。
而斯微生物的LPP (lipopolyplex) 纳米递送平台可以通过带负电的mRNA和带正电的聚合物混合形成一种致密的核,再包裹脂质双层形成类似于病毒颗粒样的核-壳结构,LPP的双层脂质体膜具有更好的包载、保护mRNA的效果,并能够随聚合物的降解逐步释放mRNA分子;此外,LPP靶向树突状细胞效果优异,能够更好的通过抗原递呈激活T细胞的免疫反应,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图源:斯微生物公众号
2017年7月,经过与康奈尔大学休斯顿卫理公会医院(Houston Methodist Hospital)协商,斯微生物正式获得沈海法教授发明的mRNA递送技术相关专利的全球独家授权。
“这是国内唯一获得国际授权的mRNA递送系统专利,也是国际上第一个经验证非LNP的mRNA递送系统。该专利已经在美国,欧洲,日本及中国香港等地获得正式授权,并在欧洲多个国家注册生效,突破了多项专利壁垒和技术挑战,为斯微生物研发mRNA疫苗和药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航文博士表示。
除此以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RNA全产业链CMC技术平台,自主开发的基于AI计算技术的抗原分析、预测、序列优化平台、mRNA合成技术平台、完整的mRNA疫苗分析及质控技术平台、年产亿剂的mRNA疫苗的大规模生产的关键技术/设备的核心专利也是斯微生物拓宽mRNA技术应用的有力支撑。
*斯微生物与百度美国研究院、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和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发的名为 LinearDesign 的 AI 算法,只用 11 分钟,就能生成编码刺突蛋白的高稳定性 mRNA 序列。相关论文以《Algorithm for Optimized mRNA Design Improves Stability and Immunogenicity》为题在 Nature 上发表,并获得了预览版快车道上线。
“经过8年拓荒式的探索,斯微生物已经成功搭建了mRNA药物从AI设计、合成、制剂、质控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技术平台,希望基于斯微生物这个平台,我们能持续推动mRNA领域创新疫苗及药物研发,造福更多患者。”李航文博士说。
聚焦多个领域
持续推动mRNA领域创新疫苗及药物研发
斯微生物在持续推动mRNA领域创新疫苗及药物研发上的规划,或许可以从公司近期的融资动态中窥见一二。
今年5月末,斯微生物宣布,公司正式完成数亿元的Pre-D轮融资。该笔融资主要用于加快肿瘤治疗疫苗及传染病疫苗管线的开发,并持续布局人工智能算法及mRNA序列设计优化等技术。
“斯微生物将持续聚焦传染病疫苗、肿瘤治疗性疫苗以及基因治疗、蛋白替代等领域。我们现有的mRNA技术已支撑多个领域产品的快速开发并取得优异的临床前或临床进展。”谈及该笔融资,李航文博士说道。
据悉,斯微生物自主研发的编码新生抗原mRNA个性化肿瘤疫苗(SWP1001)已经获得澳洲I期临床批件,并已完成50ug剂量组爬坡入组工作,目前,该疫苗已同步在国内多家医院开展IIT研究,斯微生物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合作的项目是国产mRNA个性化肿瘤疫苗在全球首个肝癌术后的临床研究。
“肝癌术后复发率高,同时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急需探索有效的术后新辅助手段,基于mRNA平台的个性化肿瘤疫苗利用手术组织来进行测序(无需额外的穿刺来获取组织),特异性高、安全性好,对于肝癌术后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李航文博士点评道。
除了SWP1001,斯微生物的编码细胞因子IL-12的非复制mRNA瘤内注射剂SW0715也取得了一定进展。SW0715是由斯微生物自主开发的mRNA序列优化平台优化,线性mRNA合成平台合成,经纳米脂质递送LPP平台递送的人源细胞因子IL-12瘤内注射剂。
临床前研究显示,这款注射剂可有效抑制肿瘤生长,联用PD-1单抗展现出克服单抗耐药、抑制远端转移、延长荷瘤小鼠生存的潜在获益,其临床开发将有效弥补当前免疫治疗仅在一部分患者体内应答的缺陷。
“对于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目前仍以紫杉醇等化疗手段为主;而对于不可手术的局部进展胃癌,则以放化疗联合治疗为主,故IL-12瘤内注射剂这一安全、有效的创新疗法有望弥补市场空白,造福更多肿瘤患者。”李航文博士表示。
此外,公司还在持续推动狂犬mRNA疫苗、带状疱疹mRNA疫苗、通用型mRNA流感疫苗、RSV mRNA疫苗、猴痘mRNA疫苗等疫苗研发的工作。
图源:斯微生物官网
结 语
新冠疫情的出现给了短时间内将mRNA疫苗推向市场的可能,并以此促进整个药物研发领域朝着mRNA治疗方向的展望和规划。同时,随着疫情影响力的日益减弱,mRNA赛道也必将迎来新的风景。因此,采访最后,我们问及了李航文博士对斯微生物后续发展的期望。
他表示:“希望我们能成功将多个mRNA疫苗及药物推向市场,并取得商业化成功。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其次,也希望日后我们能与更多合作伙伴建立更稳固合作关系,并在全球范围内扩大我们的影响力。通过与其他生物医药企业、研究机构和政府合作,我们将共同推动mRNA技术的发展,并为全球公共卫生挑战提供解决方案。”